亚洲豺犬(学名 Cuon alpinus) 别名豺狗、豺、红狼,是犬科。豺的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10余千克。体毛红棕色或灰棕色,杂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针毛,腹色较浅。四肢较短。耳短,端部圆钝。尾较长。额部隆起,鼻长,吻部短而宽。全身被毛较短,尾毛略长,尾型粗大,尾端黑色。
宠物的形态特点
亚洲豺犬全身赤棕色,亦称红犬。体型比狼小而大于赤狐,下颌每侧具2个臼齿,体长95~105厘米,尾长45~50厘米;尾毛长而密,呈棕黑色,类似狐尾。亚洲豺犬的别名之多在兽类中排名前列,有它的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于赤狐,体长95-103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13-20千克左右。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短而圆,额骨的中部隆起,所以从侧面看起来整个面部看上去鼓起来,不象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较短,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体毛厚密而粗糙,体色随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异,一般头部、颈部、肩部、后背,与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内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尾巴为灰褐色,尖端为黑色。宠物的性格特征
亚洲豺犬在每个区域的密度均较为稀疏,数目远不如狐、狼等那样多。栖息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它居住岩石缝隙、天然洞穴,或隐匿在灌木丛薮之中,但不会自己挖掘洞穴。性喜群居,多由较为强壮而狡猾的“头领”带领一个或几个家族临时聚集而成,少则2-3只,多时达10-30只,但也能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当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鲜血淋漓,有时甚至连耳朵也被咬掉。平常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觉,但在捕猎的时候能发出召集性的嚎叫声。捕猎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也在白天进行。擅长追逐猎物,也常以围攻方法捕食。行动敏捷,擅长跳跃,原地可跳到3米多远,借用于快跑,能跃过5-6米宽的沟堑,也能跳过3-3.5米高的岩壁、矮墙等障碍,其灵活性胜于狮、虎、熊、狼等猛兽,而接近于猫科动物中最为灵活的猞猁和云豹。 亚洲豺犬的嗅觉灵敏,耐力非常好,猎食的基本方法与狼很像,多采取接力式穷迫不舍和集体围攻、以多取胜的方法。它的爪牙锐利,胆量很大,看上去凶狠、残暴而贪食,一般先把被猎物团团围住,前后左右一齐进攻,抓瞎双眼,咬掉耳鼻、嘴唇,撕开皮肤,然后再分食内脏和肉,或者直接对准猎物的肛门发动进攻,连抓带咬,把内脏掏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将猎物瓜分得干干净净。它虽然偶尔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种动物性食物为食,不只能捕食鼠、兔等小型兽类,也敢于袭击水牛、马、鹿、山羊、野猪等体形较大的有蹄类动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兽发动挑逗和进攻,吓得它们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树,从而夺取它们口中的食物,假如这类猛兽不舍弃食物,一场激战便在所难免,最后多半是亚洲豺犬获得胜利,由于虽然单打独斗时亚洲豺犬并不是它们的对手,但一群亚洲豺犬在集体行动时,互相呼应和配合作战的能力却要高出一筹。亚洲豺犬
亚洲豺犬
但遇见虎的时候,亚洲豺犬一般并不立刻冲上前去夺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饱后离去,再推荐它吃剩的食物,当然虎也不会主动向亚洲豺犬发动进攻,它还常常需要感官更为灵敏的亚洲豺犬来认识周围的状况。不过,在印度过去发生过多起孟加拉虎与一群亚洲豺犬为了争食而血战的事情,结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伤几只或十余只豺之后,没能冲出重围,终于精疲力尽,倒地不起,被这群穷追不舍的亚洲豺犬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说在亚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体型巨大的亚洲象可以免遭它的威胁。 群居,常常组成3~5只的小群,或10~20只的大群一同出没。听觉和嗅觉极发达,行动迅速而诡秘。稍有异常状况立即逃避。亚洲豺犬以群体围捕的方法猎食。食物主如果鹿、麂、麝、山羊等有蹄类动物,有时亦袭击水牛。性凶猛,胆大,凡与之遭遇的大小动物无不畏惧。